8月17日,中国能建自主研发的,世界最大人工硐室储气原位试验平台储气密封循环试验突破世界最高压力等级18兆帕,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人工硐室储气领域相关技术。
这项突破同步创下超高压力、超严密封、超高可靠、超全感知、超高效率五项世界纪录,为沙戈荒新能源基地装上“绿色充电宝”。
人工硐室储能的名片
随着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装机量迅猛增长,其“靠天吃饭”的特性给电网稳定运行带来了严峻调峰挑战。中国新能源大规模并网,新能源发电间歇性、波动性的特点给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带来了极大挑战。
人工硐室储气库是在深埋山体中开挖巨大空间来储存高压空气的特殊设施。当风能、太阳能发电量过剩时,就用这些电能将空气强力压缩储存到地下空间内。等到用电高峰时,再把高压空气释放出来发电,把存起来的“气”重新变回“电”。整个过程就像一个巨大的充电宝,利用山体作为承压结构,实现电能的储存和释放。
我国三北地区新能源富集区多为花岗岩山地,盐穴资源不足传统储气库的20%。而人工硐室可直接在坚硬岩层中爆破开挖,选址灵活度提升3倍以上。
全国在建/规划压缩空气储能电站中73%采用人工硐室,三北地区比例高达80%。这项技术不仅支撑高压空气存储,还可广泛应用于氢气、天然气、氨气、油气等战略物资存储,为“源网荷储”一体化、氢能产业化及油气战略储备提供跨领域支撑。
技术突破的核心亮点
压缩空气储能作为一种大规模物理储能技术,具有储能容量大、使用寿命长、环境友好等优势,被誉为“超级绿色充电宝”。但在人工硐室型压缩空气储能领域,储气技术面临诸多科学技术难题。
高压力气体的存储需要极高的密封性,气体压缩程度越高,发电势能就越大,这对储气空间的密封性提出极高要求。同时,还要保障长期安全性、经济性和稳定性,这些都是世界级的难题。
这次试验成功创下了“五项世界纪录”和“八大首创成果”。
试验压力突破世界最高等级18兆帕,完美通过高低压循环、长时保压“双168小时”连续运行验证。储气库密封性、稳定性等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该实验室拥有两座超大型试验洞,最大埋深110米,最高试验压力达20兆帕,具备“双洞”同步试验能力,规模与压力参数均居世界之最。
此外,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中国能建数科集团带领长江设计集团、万华节能集团联合攻关,研发出“刚柔复合密封体系、围岩承载理论、全域温度场数据获取、高压空气状态观测”等“八大首创”成果,实现100%自主知识产权。
随着酒泉300兆瓦项目“同频同步”并网发电成功,人工硐室储气领域技术路线全面打通,将加速推动压气储能行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未来这些诞生于中国深山的人工硐室,将不再是单一的储气设施,而成为多能并储的能源枢纽。同一硐室既可存储压缩空气,又能储存氢、氦等战略资源,成为中国能源战略安全的强大基石。
发表评论